发布时间:2020/01/11 00:37
分享: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院士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有开创性、系统性贡献,提出了严谨的斜压原始方程组及其初边界条件、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条件、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规律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被国际学者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是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半隐式差分法”和构建斜压原始方程模式,突破了同步计算涡旋和波动的技术瓶颈,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理论、模式和方法随即被世界气象组织“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揭示了遥感大气物理变量和物质成分的本质区别,首次实现了稳定、高效获取大气温度和水汽的三维分布,解决了定量应用卫星资料的时效性难题。他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美欧新一代天气卫星观测数据实时处理,极大提高了对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
研制了我国首个气候系统模式,其中“标准态扣除法”“平方守恒格式”等均为国际首创,实现了气候系统模式的完整自洽耦合;构建了国际首个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实现了我国跨季度的旱涝预测,是国际上气候预测的成功范例。作为世界著名的气候模式专家,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邀请,撰写该委员会第一次科学评估报告的核心章节“气候模式”。
他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其卓越成就获高度评价,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其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他的工作推动了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的交叉融合,在应用数学界获得高度赞誉,两次应邀在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上作特邀报告。
曾庆存院士近六十年来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基础研究,着力原创,默默奉献,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和气象业务的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他继续致力于集卫星遥感、数值预测和超级计算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防控研究,并领导和建立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式”,这对我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将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学会办公室供稿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B202室
电话:010-62787525 建模竞赛咨询电话:010-62781785
学会总部办公基地(长沙)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龙喜路2号星沙区块链产业园三楼
电话:0731-86207515
学会邮箱:office@csiam.org.cn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版权所有